大漠中崛起的綠色奇跡

環保宣傳進礦區

工作人員采摘沙棘果

煤礦沉陷區植樹活動現場
“神華公司的煤礦創造了兩個奇跡:一是創造了世界一流的現代化企業,進行了現代化管理;二是在建設的同時,改善生態環境,把沙漠變成了綠洲。”
2006年,神華神東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神東公司”)榮獲我國環保領域最高獎“中華環境獎”之際,被譽為“中國環保之父”的曲格平作出如上評價。
一方面,作為神華集團的核心煤炭生產企業,坐擁14座現代化高產高效礦井,是全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2億噸級煤炭生產企業,安全、生產、經濟指標全國一流,世界領先;一方面,煤田核心區地處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地接壤地帶,氣候干旱少雨,地下水資源匱乏,平均植被覆蓋率僅為3%至11%,是全國水土流失的重點監督區與治理區。顯而易見,破解煤炭開采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一直是神東公司實現綠色發展必須面臨的長期任務、第一要務。
其實早在神東礦區開采之初的1985年,神東公司便提出了“建設一流的能源基地,必須有一流的生態環境”的開發思想。30余年來,該公司也始終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聚焦采前、采中、采后三個時段,構建了以外圍防護圈、周邊常綠圈、中心美化圈為主題的“三圈”生態保護治理模式,真正承擔起了我國能源戰略西移中破解能源安全與環境安全的先行軍與主力軍責任,并在茫茫大漠之間創造了屬于自己的綠色奇跡……
1、產煤不見煤 清潔能源供全球
行走于神東礦區的各個角落,處處可見“創建世界一流的清潔能源供應商”的碩大標語,這正是新常態下神華集團黨組提出的新的發展戰略目標。而作為神華集團旗下最大的能源供應企業,以煤為業的神東公司要想實現清潔能源供應,必然要著眼主業,圍繞煤炭的生產、加工、運輸下功夫……
在距離地面約160米的神東大柳塔煤礦連采三隊井下作業區,我們看到的是原煤開采的第一個環節——掘進和綜采。據隊長薛占軍介紹,在這兩個步驟中,大柳塔煤礦均采用最先進裝備,實現了綠色、高效生產。特別是最新投用的世界首套全斷面快速掘進系統,不僅有效地提高了掘進、開采效率,也大大減少了粉塵的產生。
布爾臺煤礦副礦長任永強則歸納了該礦井下生產的多項環保措施——噴霧水中加入抑塵劑輔助捕塵網以降低粉塵;通過保水開采避免將大量廢水排入地面;利用開采產生的廢棄矸石回填廢舊巷道……
對于神東旗下的哈拉溝煤礦而言,近期更是有好消息傳來——9月14日,省國土廳、省環保廳組織的專家組在實地察看煤礦沉陷復墾區、山地公園,并聽取了煤礦建設情況自評報告后,一致認定該礦已達到國家級綠色礦山的建設要求。
在神東公司的各大煤礦中,原煤從井下開采出來,經過封閉式的皮帶棧橋運輸,便會進入洗煤(選煤)廠進行洗選。
布爾臺選煤廠共負責周邊4座煤礦所產原煤的洗選工作。其具體工藝流程為:倉內原煤先由篩分系統進行破碎和初步篩分,之后進入洗煤車間利用密閉循環水系統及其他物理、化學過程,將煤與矸石分離,同時降低煤炭中的水分、灰分及硫分,形成精煤后對外運輸銷售。
“神東公司旗下各煤礦出產的原煤,本身便具有‘三低一高’的特點。因此洗煤工序中除部分矸石經處理后用以填溝、復墾外,我們沒有任何雜質外排,真正實現了零排放、零污染及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實際上,環保方面的嚴格要求也有利于企業利潤提升。比如市場需求旺盛的低硫煤,我們若能降低0.1%的硫含量,每噸煤的利潤就能提高6元。”大柳塔選煤廠工藝煤質管理員呂宏廣說。
不僅如此,近年來,神東公司通過節能減排科研資金的投入,持續開展節煤、節水、節電、節油、提高煤炭資源回收率、減少污染物排放等技術研究和重點工程技術改造。其中僅煤泥水閉路循環洗煤節水技術一項,每年即可節約清水48.6萬噸,回收煤泥6.48萬噸。
通過全自動化操作設備,1分多鐘時間便可向一節車皮內灌裝精煤(80噸),裝完一列火車也僅需80分鐘。作為大柳塔選煤廠裝車車間的裝車控制員,八零后的徐麗萍所負責的工作,便是將神東出產的“綠色煤炭”裝車外運,而這也是煤炭生產的收尾工序。
她工作的裝車塔控制室,距離火車車皮尚不足3米,但這么快的速度,這么近的距離,卻幾乎觸碰不到一絲煤塵。“我們車間共有16名工作人員,每年卻要完成超過3500萬噸煤炭的裝車外運工作,人均每年的裝車量接近220萬噸,超過27000個車皮。”裝車車間主任張永明驕傲地說。
此外,神東公司在煤炭裝車完成后,還要給車皮表面的煤炭上噴灑一層封塵固化劑,以此達到降低運輸過程中因撒煤導致的環境污染和煤炭損耗。正是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舉措,使得每節車皮的撒煤損耗量從500公斤降低到200公斤。而將其置于神東超2億噸的煤炭年產量而言,每年降低的煤炭損耗量可謂是巨大。
經過采煤、洗煤、裝煤等一系列工序后,蓄勢待發的“神華專列”就將從神東礦區駛出,沿著神朔、朔黃鐵路駛向800公里外的黃驊港。港口之內,神東出產的清潔煤炭又會換乘貨輪,遠銷大江南北乃至全球各地。
“在神東的各個礦區、廠區,你可以看到精心治理后的綠色沃野,可以看見自然明凈的藍色天空,卻基本看不到本應俯拾皆是的黑色煤炭。多年以來,我們在煤炭開采、加工、運輸等各個環節,都嚴格堅持著綠色環保導向。這既符合公眾和市場提出的新要求,也與我們‘創建世界一流的清潔能源供應商’的目標相一致。”神東公司董事長楊鵬說。
2、“水害”化“水利” 地下水庫增效益
礦井生產用水要從地面的生活水廠輸送到地下,影響生產安全;井下的地下水和疏干水則要抽送至地面進行治理后外排,但礦區可用水資源又在逐年減少。多年以來,對于包括神東公司在內的廣大煤企來說,這一下一上不僅耗費了巨額的生產成本,更會給礦區脆弱的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水資源負荷。
但在神東大柳塔煤礦污水處理廠,記者卻看到了一幅“難以想象”的場景——不僅難覓礦井污水的蹤影,就連大多數污水處理設備也處于停工狀態。據相關負責同志介紹,該廠建廠初期每年的污水處理量高達360萬噸至380萬噸,現在的煤炭開采量大了,每年的污水處理量卻降到了100萬噸左右,尚不足設計規模的兩成,且以處理生活污水為主。
那么,大柳塔煤礦礦井內大量的地下水和疏干水又流向了哪里呢?答案當然還是要到礦井內去尋覓。
黃綠相間的大門,兩旁對聯寫的是“綠色開采造福子孫后代,科學保水建設美麗家園”,橫批則為“人水和諧”;幾盆平安樹將以煤為主的基調渲染得綠意盎然,巷道兩邊則分布著各式儀器和各種管道;擰開一條綠色管道的閥門,清澈的水流便順著出水口汩汩而出。這里,便是大柳塔煤礦2-2煤1號地下水庫,距地表約93.6米,距平硐井口約3.6千米。
“人工壩體后面就是分布式地下水庫,水有幾米深,單庫容量超過300萬噸。我們看到的藍色管道是向水庫里輸污水,綠色管道向外排凈水。像這樣的水庫,僅大柳塔煤礦便有3座。” 該技術的主要研發人員、大柳塔煤礦總工程師陳蘇社說。
而在整個神東礦區則有35座,庫容總量近3000萬噸,相當于兩個西湖的容量,年供水量可達6000萬噸。正因如此,目前神東礦區95%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都來自地下水庫,每年可節省生產、污水治理成本約10億元。
據了解,與我們常見的地面水庫不同,地下水庫依托超大工作面開采后留下的采空區建設而成,猶如埋在地下的一個巨型水箱,矸石則占據著庫內大多數空間。整個庫區無人值守、無設備、無電耗、無材耗,巖層滲水和井下開采產生的污水經過轉移、儲存,借助矸石強大的吸附能力和長距離流動實現自然凈化。
此外,為確保地下水庫安全運行,神東礦區還安裝了安全監測平臺,24小時實時監測地下水庫人工壩體的水壓、水位、流量、水質等情況,并配有攝像頭,能在地面隨時看到井下現場情況。
“實驗室分析表明,礦井水經過地下水庫自然凈化后,有機物和懸浮物濃度顯著降低,凈化效果隨距離和時間的延長會更加明顯。經過凈化的井下污水通過自然壓差供水實現重復利用,這便為我們實現‘地面凈水零入井,地下污水零升井’目標奠定了基礎。”陳蘇社說。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神東公司的地下水庫技術研發從最初首個5萬噸級無自然壓差供水功能的儲水設施起步,在剛剛過去的20年間走過了一段布滿荊棘的探索之路。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煤炭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專利金獎等重要獎項,被國土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作為先進技術在全國推廣應用,被世界煤炭協會列為煤礦地下水庫專題案例在世界主要煤炭國家推廣應用……一項項榮譽的取得,可謂是對勇于向礦井“水害”宣戰并成功“化害為利”的神東人最好的褒獎。
經過地下水庫實現凈化的水資源,除能滿足井下生產各環節的用水需求外,一部分還可通過管路輸送到地面,供選煤廠、熱電廠和橡膠壩使用,或經過嚴格處理后供給居民區。
“我廠采用世界領先水平的水洗選煤工藝,全廠小時循環水量約1.19萬噸。選煤過程中,我們除采用先進技術循環利用水資源外,每月平均還需補充復用水量5.3噸,這些水都來自地下水庫。”神東洗選中心大柳塔選煤廠工作人員呂宏廣說。
此外,經國家科技部批準,神華集團于2016年10月正式組建了“煤炭開采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據了解,該實驗室未來將以神東礦區為重點研究對象,不斷完善煤礦地下水庫技術,探索高礦化度礦井水井下處理工程及相關工藝,為我國乃至世界煤炭開采過程中的水資源保護開辟一條綠色之路。
3、沙海變綠洲 大漠之中筑傳奇
“四處都是一眼望不到邊的沙漠,光禿禿的什么都沒有。風沙刮得睜不開眼,吃飯時怕沙子刮進碗里,吃一口就得趕緊用另一只碗扣上。”回憶起神東公司建設初期的生態環境,一名老員工如是回憶道。
據了解,因為地處陜北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地接壤地帶,丘陵溝壑水土流失,平川地區風沙侵蝕,若再加上大型井工采煤沉陷的人為影響,勢必會對神東公司的長遠發展帶來較大的影響。
有鑒于此,神東公司在起步之初便清醒地認識到了環境保護與能源生產之間相生相依的關系,擯棄了傳統的“先生產后治理”“邊生產邊治理”的被動做法,創造性地探索出“先治后采、治大采小、采治互動、以采促治、以治促效”的發展道路,成功創建了一套系統的“三期三圈”生態防治模式,從時間、空間、資金、發展角度多方位修復開采地的生態環境。
其中“三期”即采前大面積高標準治理,增強區域生態保護功能,使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的抗開采擾動能力;采中創新井下開采技術,最大限度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采后構建持續穩定的區域生態系統,實現生態資源持續利用。“三圈”即大面積治理風沙危害,構建生態防護體系,形成“外圍防護圈”;礦井周邊水土流失嚴重的裸露山體建設生態防護林帶,形成“周邊常綠圈”;廠區內實行森林化、園林化建設,使這一區域綠地率達到35%,建成“中心美化圈”。
生態治理面積累計達265平方公里,植被覆蓋率由3%至11%提高到60%以上,植被種類由原來的16種增加到近100種,經過30余年的不懈努力,神東礦區從昔日風沙肆虐的不毛之地變成了今天山清水秀的塞上綠洲。華麗轉身為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的大柳塔煤礦沉陷區,就是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代表作”。
據神東公司水土保持監測站工作人員王飛介紹,大柳塔煤礦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于2006年正式開始建設,建設初期的目的以沉陷區治理為主。“當時想的是先把沙治住。為此我們栽過沙柳、飛播過沙蒿,最終與水利部沙棘開發管理中心合作種植了沙棘。這沙棘不僅抗旱能力強,相比沙柳還有著更高的經濟價值(沙棘果可做果汁,葉子可做茶葉),由此產生的經濟效益將全部回饋給當地群眾。”劉軍說。
一簇簇黃澄澄的沙棘果掛滿枝頭,一排排綠油油的樟子松昂首挺立,處處可見的沙柳、檸條、文冠果、歐李與遍地的野草一起,共同為大地編織起一塊漫無邊際的綠毯……據了解,截至目前,大柳塔煤礦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已經形成了集建設區、生產區、公益區和科普展示核心區為主的“三區一核”體系,建設面積50平方公里,累計投資1.3億元,實施了水保工程35項,植被覆蓋率提高到65%以上,并于今年3月榮升為全國首個以采煤沉陷區水土保持生態治理為主的示范園。
“繼大柳塔示范園之后,神東公司于今年5月斥資1億元,著力打造哈拉溝煤礦沉陷區山頂公園,目前園內已經引種了大量俄羅斯大果沙棘,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這里必將成為礦區職工及周邊居民最好的休閑娛樂目的地。”王飛說。
與沉陷區生態治理同步進行的,還有神東礦區和生活區綠化工程。前文提到的哈拉溝煤礦,在神東獲得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及“綠色礦山”稱號的煤礦中只能排到第8位,早在2005年6月,神東大柳塔小區即被國家環保總局命名為全國第一批綠色社區。
從神東國際交流中心出發,向北穿過一條馬路,便是當地頗有名氣的上灣山頂公園。道路兩旁和公園內生長的是五六米高的柳樹,小廣場上有不少老人正跳著廣場舞,幾個小男孩則輪流蕩著秋千。公園東緣還建了幾座木質亭子,站在亭上遠眺,可將不遠處的烏蘭木倫河盡收眼底,寬闊的河面在微風的吹拂下波光粼粼,而河畔的運煤專線上,每隔幾分鐘便有“神華專列”緩緩駛過……
“荒野變新城,荒涼變繁榮,荒灘變濕地,荒廢變利用,荒漠變綠洲,荒蠻變文明。”回望神東公司30余載的綠色發展歷程,不得不說,這首來自一位赴神東采風作家的詩句,委實道出了以大柳塔為主基地的神東礦區的巨大變化。而秉承“綠色信仰”的數萬神東人,也憑借30余年堅持不懈的奮斗,在鑄造世界一流煤炭生產基地的同時,錘煉出一顆塞北瀚海的綠色明珠,一個崛起于大漠之中的綠色奇跡……
相關新聞
綠色發展的神東之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將生態環境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
近年來,神華神東煤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神東公司”)始終堅持以“創建世界一流的清潔能源供應商”為己任,嚴格按照“產環保煤炭,建生態礦區”理念和開發與治理并重的方針,圍繞清潔煤炭開采、水資源保護利用和礦區生態環境治理開展了長期不懈的工作,不但沒有因大規模煤炭開發造成環境破壞,反而建成了一大批環保型礦井與生態型礦區,在努力創建世界一流現代化煤炭生產基地的過程中探索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主動出擊 “采治結合”促實效
“神東公司摒棄了傳統煤炭生產‘先生產后治理’與‘邊生產邊治理’的被動做法,聚焦采前、采中、采后的各個環節,探索出一條以‘先治后采、治大采小、采治互動、以采促治、以治促效’為特征的主動型水土保持道路。”神東公司環保管理處處長王義說。
“先治后采”“治大采小”“采治互動”是神東公司針對煤炭開采的時空過程中,為實現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而實施的一組創新性舉措。先治后采即在開采之前控制性治理流動沙地,在開采之中及時修復開采對地表局部生態環境的損傷;治大采小即煤炭開采只限礦區,卻要對超出礦區的更大范圍進行大水土保持治理。截至目前,該公司的水土治理面積已達256平方公里,是開采面積的1.5倍;采治互動,則是針對煤炭開采中礦井水、矸石、煤塵三大要素,通過采空區過濾凈化技術、煤矸置換技術、煤炭采裝運全環節封閉技術,結合地面生態修復,有效保護地表生態環境。
而“以采治促”的探索自神東開發建設之初便開始了——每開采一噸煤,神東公司都要提取0.45元專門用于水土保持工作。2009年以來,該公司又決定在陜西境內實施每噸煤提取5元水土保持補償費制度,逐步形成了以煤業發展促進生態治理、以生態治理保障煤業發展的良性循環局面。
在“以治促效”方面,神東公司從2006年起便開始圍繞大柳塔沉陷區開展生態治理,不僅成功探索出一條茶園式造林模式,還成功建成了全國首個國家級煤礦沉陷區水土保持示范園。
產研結合 “科技主導”顯身手
與“采治結合”理念同步的,還有神東公司30余年間對環保科技“產、學、研”體系的綜合建設,200多項環保技術成果對礦區環保和生態治理提供了巨大的帶動和促進作用。其中,融匯了“三級處理、三類循環、三種利用”的礦井水“三個三”技術,絕對堪稱其中的代表之作。
“三級處理”即依托井下采空區過濾凈化系統,令礦井水經凈化后直接在井下生產中使用;通過各廠礦、生活小區的38座廢水處理廠,實現廢水排放全部達標;地面建成3座礦井水深度處理廠,將礦井水經過深度處理后供生活使用。如此一來,神東旗下各大煤礦的井下污水便可基本實現分質分類處理與利用,不僅提高了廢水利用率,還節約了凈水資源。
“三類循環”和“三種利用”,則是在采煤、選煤、燃煤過程中,建立了采空區、選煤車間、鍋爐房三個廢水閉路循環系統,使得50%的礦井水處于閉路循環中;而經過處理后的礦井水,則供生產、生活、生態所用,解決了神東礦區95%以上的用水需求。
此外,神東公司還在大柳塔、哈拉溝沉陷區治理過程中推廣應用了微生物復墾技術。通過從當地土壤中篩選出適宜的叢枝菌根真菌,培養后接種于植物根系,擴大植物根系對土壤水分和養分吸收能力與吸收量,利用菌絲修復了斷根,提升沉陷區植物的成活率和生長量。
水土互動 “三圈理念”耀神東
在對礦區的生態綜合治理中,神東公司還結合生產影響與自然生態特征,在采前實施大面積高標準治理、采中創新井下綠色開采技術、采后構建持續穩定的生態系統的同時,提出了“三圈”防治理念,構建了集外圍防護圈、周邊常綠圈、中心美化圈于一體的“三圈”防治結構,確保礦區生態環境由外向內漸次增強,生態體系由淺入深動態擴展。
外圍防護圈,即針對礦區外圍大面積的流動沙地,人工調控植被演替方向與速度,優化草本為主、草灌結合的林分結構,構建了礦區外圍寬幅立體生態防護體系224 平方千米,風沙危害得以根本性控制,將原生脆弱生態系統建成了具有抗開采擾動能力的能力生態系統。
周邊常綠圈則針對礦井周邊水土流失嚴重的裸露山地,優化水土保持整地技術,建設了“兩山一灣”周邊常綠林與“兩縱一網”生態長廊20平方千米。既控制了山地水土流失,又營造了常綠景觀。
中心美化圈創新性地集成了水保綠化、園林景觀、生態城鎮建設技術,建設森林化廠區、園林化小區12平方千米,綠地率達到35%,人均公共綠地超過10平方米,營造了優美和諧的生產生活環境。
累計投入環保資金28.1億元,榮膺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8座煤礦獲得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及“綠色礦山”稱號,建成了全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1座……神東正是在晉陜蒙接壤地帶的脆弱山水之間,打造了一個水土生態資源永續利用的大型煤炭基地,書就了煤海瀚漠中一個綠色傳奇。
(責任編輯:村官)
- ·榆林整治輿論環境 相關部門約談4微信公眾
- ·致15人死103人傷府谷爆炸案一審宣判:3人
- ·榆林優化提升營商環境辦企業2.25個工作日
- ·榆林男子與弟媳偷情被發現 用毒死弟弟面
- ·榆林1個月來破獲真假記者敲詐勒索案142起
- ·榆林一3歲男童騎“扭扭車”滑至路中央 交
- ·榆林9月16日將舉辦國際馬拉松賽 總規模超
- ·榆林3座簡易橋被沖毀村民出行難 鄉政府:
- ·榆林一男子開貨車撞亡摩托車司機 報完警
- ·榆林14人團伙敲詐貨車司機 作案300余起涉
- ·男子讓15歲娃無證駕車上高速 榆林民警及
- ·榆林一男子酒后與人發生口角并毆打他人致
- ·榆林暴雨襲擊洪水毀橋 致小車墜落司機受
- ·榆林城區紅山路正式通車 通行能力提升近
- ·榆林6旬老漢與同村村民發生沖突 將其推下
- ·榆林一男子前晚喝3瓶啤酒 次日早開車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