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陜西村官網--建設美麗城鄉,重塑村官形象!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中心 > 咸陽資訊 > 正文

          長武用陽光照亮脫貧路

          時間:2017-11-16 10:28:26  來源:未知  作者:村官 閱讀:

          地處渭北高原的長武縣平均海拔在千米以上,干旱少雨,年平均光照2100小時,太陽能資源豐富,縣域電力環網架構完備、消納能力較好。2015年以來,在脫貧攻堅的探索實踐中,長武縣立足實際,借力陽光,全縣建成光伏發電系統 67處4.2兆瓦,累計發電收益137萬元,帶動貧困戶1180戶,戶均分紅1200元,形成了“幸福院+光伏”“養殖圈舍+光伏”“四荒地+光伏”“停車場+光伏”“特色種植+光伏”等光伏脫貧模式,光伏扶貧的“長武模式”初顯成效。

          長武縣在光伏產業扶貧過程中,探索出了“一控二破三創新”的發展新思路,形成了一整套光伏扶貧管理運營新機制。“一控”,即控制規模,按照“即發即用、就地消化、環節最少化、利益最大化”的原則,按照人均1千瓦的標準,確定光伏發電系統建設規模;“二破”,即破資金難題、破并網掣肘將金融扶貧與光伏扶貧有機結合、相互推動,對特困戶無法自籌的資金,實行無抵押無擔保金融扶貧貼息貸款。縣財政專項列支200萬元設立了政府光伏扶貧周轉資金,由縣電力局周轉解決并網桿線費用,并給貧困戶預付電費;“三創新”,即創新招標管理、創新結算方式、創新互補模式。同時,在全縣積極推行光伏收益鎮辦幫辦制度,由光伏扶貧戶所在鎮辦統一收集相關材料,到縣電力局進行一站式辦理,統一兌付,解決了特困群眾上縣難、手續多的問題。通過發展光伏產業,穩定增加了貧困戶收入,增強了貧困戶內在發展動力。

          今年,為解決貧困村集體經濟薄弱、無長效穩定脫貧產業、多數貧困戶因多種原因無法到村外就業的現實問題,長武縣積極推廣“三變”經驗,運用“三變三補”模式,即:村級閑置建設用地、廢舊莊基、四荒地變為光伏農場土地股份;縣上注入的財政扶貧資金變為光伏農場的資金股份;貧困戶勞力變為光伏農場的人力股份;光伏農場的產權由村委會全部或部分持有,補齊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的短板;光伏發電與組件下的種養業有機結合,補齊貧困戶收入低的短板;貧困戶在光伏農場長期作務、按勞付酬,補齊貧困戶參與度不高的短板。采取“智能光伏+特色種植+農民就業”的形式,在全縣97個貧困村建設80-100kw的村級光伏農場,利用光伏組件以下空間種植油用牡丹、紫花苜蓿、藥材等,利用苜蓿等農作物飼養畜禽,實現了光伏、種植、養殖立體式增收,形成了“光農互補”的新格局。

           

          (責任編輯:村官)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發表評論
          請自覺遵守互聯網相關的政策法規,嚴禁發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驗證碼:點擊我更換圖片